中國畫的發展歷史悠久,從原始岩畫到彩陶紋飾和器物上的形象刻畫,繪畫的發展最少已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而戰國帛畫的出土,說明在2000年前己經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畫傳統。
國畫於我國的歷史悠久,在東周墓葬中出土過最早的帛畫作《龍鳳仕女圖》,而存世最早最完整的作品則是南北朝時期顧愷之的《女史箴圖》。
宋朝以前,畫師大多會繪圖在絹帛上。由於材料昂貴,因此國畫題材多以記錄貴族生活,如貴族肖像、皇室生活等。直至元朝後,因為紙材改良和興起士大夫人文畫因素等,讓國畫題材技法漸漸變得多元。明朝後,繪畫推廣到大眾,國畫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份,因此產生風俗畫。到近代,由於全球化,清末,繪畫材料多元,也加入了西畫元素,衍生出不少畫派,畫風朝多方面發展。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國畫形成了適於反映民族審美觀念的相對穩定的特點與完整的藝術體系。中國繪畫的觀賞方法受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除認識物件外表的特徵之外,更注重認識其內在本質與神韻,並進一步通過對象表現作者的情思。畫家通過形象記憶,發揮想像,形成熔鑄作者品格與情操的胸中意象,這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特有的審美習慣與意趣,高度重視藝術形象的氣韻與內涵。